中大街,连云港海州古城的热闹和繁华所在,人文底蕴深厚。
一街三庙说的就是她。一条长约千米的老街上,曾经坐落着大慈寺、城隍庙、文庙3座寺庙。如今,大慈寺已无踪迹,文庙成了非遗创客园,城隍庙复建并变身孔巷文化商业街区。虽然历经沧桑,但中大街的繁华依旧。
海州中大街和民主路老街、连云老街、南城六朝一条街并称为连云港四大古街。中大街东西走向,全长约1000米。但曾经的中大街并没有这么长。
“我小时候的中大街,西起十字街,东至马路口,全长也就三四百米。后来老街不断向东延伸,一直到幸福南路,和钟鼓楼隔路相望,见证彼此的沧桑。”今年79岁的伏开森住在中大街107号,他是这里的老住户。在他的记忆里,老街一直非常热闹,店铺林立,人流如织,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就是海州古城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
“街上各种各样的店铺很多,有卖手电筒、电池等日用品的百货店,也有卖点心、糖果、瓜子的杂货店,还有专卖布匹的布店,制做银器的银匠铺等。每天下午4点左右,小商贩都会准时出摊,卖熏烧肉的、卖卤大肠的、卖卤猪蹄的,还有卖大饼的,商贩的叫卖声和居民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这种热闹的场景一直持续到天黑。”回忆起儿时中大街的繁华场景,伏开森依然历历在目。他说,那时的物价也很便宜,一毛钱就能买一大包花生、瓜子,熏烧肉六七角钱一斤,摊贩会将肉称好切成小块,然后包在油纸里,再用草绳系好。儿时的他,常常手里提着一包香喷喷的熏烧肉,一路小跑着回家……
琳琅满目的店铺和沿街叫卖的摊贩,成为中大街昔日繁华不可缺少的符号。再往远去,“三庙”更是见证了老街的历史和沧桑。
三庙分别是佛教的大慈寺、儒家的文庙和道教的城隍庙。
“我小的时候,大慈寺就不在了,那时,文庙也成了中大街小学,但庙里的状元桥以及考试的供桌都还保留着。”伏开森对文庙考试大殿里的供桌记忆犹新,“过了状元桥就是考试大殿,大殿里的供桌很大、很沉,五六个人都抬不动。那时,大家都称文庙为‘儒学’,文庙附近一条‘儒学巷’就因其得名。”现在,文庙遗址尚在,但已经成为海州文庙非遗创客园,园区内不仅有非遗电商平台、非遗美食、非遗康养中心、非遗手工坊,还有非遗文化展厅、非遗演艺大舞台、非遗线上直播间,成为传承文化遗产、共享非遗价值的特色园区。
冬日的下午,没有了风,阳光暖暖,很适合去中大街抚今追昔。
从幸福南路入口自东向西踏进中大街,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街道两侧的仿古楼房,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廊檐栏轩,宛若画廊。往西走上几步,就是古风新韵相交织的二营巷。走过二营巷,再走几步就到了关庙巷小吃一条街,也是海州古城最具烟火气的一条特色老街巷。再往西走,就到了孔巷,这条因孔庙(文庙)而得名的老巷子,现如今,和复建后的城隍庙一起组成孔巷文化商业街区,也成为海州古城休闲旅游的新亮点。
走到城隍庙前,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马路口明清风格的建筑群,文庙非遗创客园就在马路口对面。伏开森告诉笔者,马路口曾经是新旧中大街的分界点。再往西,就是旧时的中大街了,两侧依旧是摩肩接踵的店铺,多数还保留着传统的模样,也零散着一些新式的小店,但并不影响老街的传统面貌。
正是因为中大街的热闹和繁华,多年前,36岁的王成焕便从老家灌云县来到这里,买下了一间商铺,开了一家快餐店。“当时海州高级中学就在不远处,街上还有一所小学,快餐店的生意很不错。”王成焕说,那时的中大街上店铺很多,特别是几家老牌金店,吸引很多连云港市民前来选购。不过,20多年前的中大街比较破旧,流动摊贩也多,一到放学时,狭窄的路面就拥堵不堪。下雨天,因为排水不畅,雨水经常倒流到店铺里。路边还有一排巨大的垃圾桶,经常有商户不小心将垃圾扔到桶外,一到夏天就散发出阵阵难闻的异味。
后来,政府部门对中大街进行了仿古改造,不仅将街上的店铺统一改造成两层仿古小楼,同时,还将原本只有三四米宽的路面扩宽了数米。与此同时,中大街上还架起了路灯,下水道也进行了雨污分流,商户、住户们再也不用担心雨水倒流了。近年来,海州街道还打造了中大街黄金珠宝特色街区,12家老牌珠宝店让老街更添特色。
现在的中大街,琳琅满目的店铺还在,但却和往日有了许多不同:原先的青砖路面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面也扩宽了不少,道路两侧路灯高耸,店铺霓虹灯闪烁,天黑后的中大街更加璀璨夺目。
虽然历经沧桑,但中大街的繁华依旧。有些建筑已经不在了,但很多古迹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还有的在原址上复建了,这些古老而沧桑的建筑和文化,就像璀璨的星辰一样,点缀在现代城市的高楼广厦之间,供人们参观、欣赏,引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