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 奇
聚力制造强省建设,江苏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新春伊始,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上,提出新一阶段的具体部署,透露出一以贯之的战略决心。
以制造业为依托的实体经济,是江苏的“看家本领”。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约4%的江苏,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并不断谋求更高“进位”。
新的“作战图”已经绘就,全省上下如何将其变为“实景图”,让制造强省建设的步伐迈得更实?
制造更“硬核”,瞄准“世界级”提升竞争力
“新的一年,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为总抓手,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高位保持稳定。”这是省工信厅厅长朱爱勋在全省工信工作会上定下的全年目标。
这份信心来自于江苏制造的底气——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国最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89.0、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过去一年,追“新”逐“质”的江苏在迈向制造强省的进程中再上新台阶,交出一份“硬核”成绩单。
江苏制造一直是中国制造版图上的“重要一极”,那么,其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横向对比,江苏的工程机械、高端纺织、光伏等产业如今已跻身全球“头部”,动力电池、海工装备、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全国领先,省内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也在加速向世界级攀升。
然而,江苏制造“逐鹿”全球市场,还面临一些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海外需求不确定性影响上升;科技优势与产业优势的叠加效应尚未充分彰显……这就需要持续迎难而上、在全球坐标系中谋求更高“进位”。
挑战,亦是机遇。在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重点任务》中,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作出18项具体部署,力求全面升级江苏制造的能级。制造业向高端化跃升、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的“三化路线”成为具体方向,并折射出两大趋势——
目标由高到更高。建更高水平的载体,我省将布局200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拓更高价值的应用,强化创新产品首购首用;树更高水准的标准,支持相关单位牵头或参与起草国际、国家标准80项以上。
发展由转到深转。当前,江苏的国家5G工厂、绿色园区数量均为全国最多。今年,我省将实施新一轮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并稳步推进工业领域“双碳”战略,以“5G+双碳”实现制造业从转型到提升。
产业更完备,既要强“群”也要锻“链”
从全球看,当前产业竞争是全产业链竞争、价值链竞争,也是整个产业体系、产业生态的竞争。构建“1650”产业体系,正是我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夯基”之举。
产业集群,是江苏的“最长板”之一。去年11月,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公布,江苏牵头和参与的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盐常宿淮光伏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入选,新增入选数最多。至此,江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总数全国第一。
“这一轮竞赛中我省有3个突出表现:一是随着宿迁入选,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二是在仪器仪表等‘新赛道’上率先‘占位’;三是区域协同再突破,实现跨省申报。”省工信厅制造强省推进处负责人赵娟解读说,下一步将推动“国家队”成员去跟“全球好手”较量,竞逐成为“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工程机械之都”“新能源之都”“绿能之都”“中国药城”“世界船都”……随着一个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强势“突围”,我省各地也涌现出一批叫得响的“区域产业标识”。
既要抓好当下,也要放眼未来。各地在巩固产业领先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瞄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掘潜力空间——
布局新生态,苏州发布实施方案,打造以低空科创智造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目标到2026年聚集50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产业规模达600亿元;
筹建新园区,南通开发区开辟约8000亩的新时代未来产业园,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新型储能、氢能、新型显示、深远海装备等前沿项目;
完备新基建,无锡打造全球首个算力星座、共享星座、电磁星座和国内首个手机直连卫星星座,以及全省首个行业顶尖的原生大模型“锡月”……
发展中有蓬勃的干劲,也需有冷静的思考。既要看准机遇,也要防范风险。
今年,部分行业阶段性产能过剩等问题可能仍将持续,如何避免行业“内卷式”竞争?“要加强产业链协作意识,在不同环节形成优势互补,找准‘生态位’。”省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范国远举例说,盐常宿淮四市光伏产业关联度高、耦合性强,有条件“南北呼应、联动发展”。
“10年孵化、10亿投入、10%成功率”,这是培育未来产业周期长、投资多、风险高的生动写照。做大产业基金、降低产业成长风险成为“解题”思路。“目前已先后两批组建产业专项基金共36只,总规模达914亿元,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等领域开展投资。”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会清介绍,下一步将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集群”这一江苏史上最大规模母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和战略资本支持,加力推动产业集聚与升级。
育企更有力,大中小企业共筑“高峰”
企业是经营和创新的主体,也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力军。
过去几年,我省大力度、分层次、分类别推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动态建立5500余家“筑峰强链”重点企业库,去年,56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200家。目前我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及单项冠军企业数占全国比重超过15%、居全国第一,在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评中,我省企业质量、数量、培育基础及培育工作综合评价也均居全国第一,成果显著。
但也要看到,我省具有行业创新引领能力的领军企业和国际知名自主品牌还不够多。去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广东17家、浙江10家、我省仅3家;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中,广东22家、我省仅6家。
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上提出,必须培育与“有国际竞争力”目标定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企业。在《重点任务》中也专章提出要“推动优势企业梯度培育”,包括新增50家左右省级领航企业,增强国际话语权;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5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0家;组织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新培育30家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具体举措。
“培育‘链主’企业,本质上就是如何在关键产业链上形成世界一流大企业的问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柳认同既培育“巨无霸”也打造“小巨人”集团军的思路,他认为还要做好大中小企业、上中下游企业、“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融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努力从低附加值的组装加工逐步转向技术壁垒更高的加工制造环节,反哺“链主”企业,共筑企业“高峰”。
当然,企业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徐工集团为国内工程承包企业提供超4000台工程机械设备用于海外施工,去年前三季度,集团国际化收入占比提升至46.66%,创历史新高。已提出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珠峰登顶”战略的徐工定下更高目标,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东升表示,“我们正构建‘研产供销服融’的全价值链出海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勇闯国际市场,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