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际在线 > 发布厅 > 省委发布会
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社会治理专场
来源:江苏国际在线   2021-06-24 17:12:0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深入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闻宣传工作,加强全省各地各部门发展成就的对外宣介发布,省委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组织举办以“奋斗百年路 逐梦新江苏”为主题的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系列发布的最后一场——社会治理专场。

杨力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深入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闻宣传工作,加强全省各地各部门发展成就的对外宣介发布,省委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组织举办以“奋斗百年路 逐梦新江苏”为主题的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系列发布的最后一场——社会治理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田洪,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陈辉,省民政厅副厅长蒋同进,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马太建,扬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耀武,泰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陈金观。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社会治理方面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我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杨力群。

首先,请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田洪发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成就。

田洪(省委政法委副书记):

根据安排,下面我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方面成就,给媒体朋友们作一个介绍。

一、关于我省平安建设情况

我省从2003年开始部署开展“平安江苏”建设,经过多轮创建,平安江苏已成为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品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平安建设的部署要求,把平安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强化组织推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了全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省群众安全感从2011年的91.8%提高至2020年的98.74%,政法队伍满意度从83.6%提高至94.98%,始终保持全国前列。江苏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主要做法和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护航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是持续增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平安建设关键性要务,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全面强化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安保任务,确保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二是构建社会矛盾风险综合防控体系。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综合平台,积极探索建立集中、分类、依法、就地“四位一体”多元化解机制,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乡镇以下得到化解,进京到非接待场所上访总量持续下降。三是着力强化公共安全监管。组织开展公共安全监管攻坚行动、化工行业整治提升行动,围绕重点领域启动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强化“两客一危一货”、渣土车、校车等重点车辆源头管理,全力防范事故隐患。

(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取得新成效。一是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自2018年1月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全省共打掉涉黑组织189个、恶势力犯罪集团586个,刑拘涉黑涉恶人员4.98万人。在全国率先对“套路贷”新型涉黑涉恶犯罪开展专项打击,创新开展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治理,2019年8月以来,全省共打掉“套路贷”团伙565个,全省涉债类警情下降21.18%,法院受理民间借贷案件下降30.15%。2020年,全省人民群众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满意率达96.73%。二是建立违法犯罪常态化打击机制。坚持快破大案、多破小案,依法严厉打击整治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侵害未成年人和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常态开展多轮次严打整治专项行动,打击整治工作绩效始终位居全国前列。近期,我们又部署了深化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三是持续加强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全面摸排风险隐患,持续深化“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医院”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有效防范、化解、管控社会治安风险。

(三)升级完善防控体系,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实现新提升。一是切实加强防控处置规范化建设。建立常态化巡防机制,定岗定责落实“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强化公安武警联巡、路地公安联勤和区域警务协作,建强区域处突机动队、实战警种特侦队、机关合成行动队,实现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切实保障社会面平安稳定。二是不断深化平安建设智能化应用。以技防城建设为载体,以技防乡镇、小区、单位为基础,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全力打造技防江苏“升级版”。三是持续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探索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打造出“平安义工”“义警”等一系列平安志愿者品牌,目前全省已有390万平安志愿者,为推进平安建设注入了强大力量源泉。

二、关于我省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部署要求,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柱性工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首创网格化社会治理理念,在全国率先全省域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探索形成了“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在全国率先推广建立正处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成立全国首家网格学院,出台首部网格化省级政府规章、首部市域社会治理促进条例,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社会治理之路。2020年底全省群众对网格服务管理满意率达97.15%、同比提高11.63个百分点。全省建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7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584个,公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从2012年的87.4%上升到目前的92.6%。主要做法和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切实加强党对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苏的实施意见》,将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重点工作纳入全省党的建设考核、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推动各地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二是完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平安江苏建设协调机制,省委平安江苏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和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任副组长,46个省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省、市、县、乡四级全面成立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下设社会治安、社会治理等工作协调小组,统筹推进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三是推动多元共治。强化党建引领,大力推行“党建+社会治理”模式,把创新社会治理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党支部和党小组建在网格,围绕基层党组织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全省网格党建覆盖率达100%,形成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四是坚持依法治理。在全国率先建立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持续推动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领域地方立法,近年来先后制定颁布《江苏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江苏省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条例》和南京《社会治理促进条例》等法规条例,所有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二)全面推进试点,打造市域特色品牌。中央政法委部署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我省对推进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娄勤俭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江苏城镇化水平高、社会治理基础好的优势,努力推进我省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省13个设区市全部纳入全国试点,其中第1期9个市,第2期4个市,首批试点入围率位居全国前列。各地将这项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围绕市域社会治理主题、平安稳定主业,发挥优势、开拓创新,形成上下统一部署、全省协同奋进的“一市一品”生动局面。

(三)夯实基层基础,深化网格治理机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地各有关部门创新防控机制,在全省城乡社区织就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坚固屏障。省委书记娄勤俭亲自将其总结提炼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反复强调要用好这一经验做法,实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有效防控,并要求拓展运用到经济管理、安全生产、环境治理等各个领域。一是规范网格化治理。以省“两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加快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意见》,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办法》,对这一治理机制作出系统性制度安排。二是强化大数据赋能。高标准推进各地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智能应用平台规范化建设,初步实现政法综治专业数据、政府部门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机构业务数据、互联网数据集成应用。全省网格员每天平均上报数据6万余条。三是提升“铁脚板”能力。广泛发动政法“八大员”、“三官一律”等“铁脚板”力量,深入城乡社区,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加大城乡社区专职网格员配备力度,建立职业发展通道。目前,全省划分12万个城乡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近30万名。

(四)统筹资源力量,建强中心平台阵地。在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市县乡推动建立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构建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社会治理链条。一是建强市级指挥枢纽。市级中心着眼市域全局、聚焦平安稳定,全面汇聚展示、分析研判、监测预警全市社会治理信息数据,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全市范围社会治理领域的重大疑难事项。二是夯实县级实战阵地。县级中心建立以12345为主叫号码的基层社会治理联动响应机制,横向系统集成政务服务平台及公安110、数字城管、应急管理、阳光信访等中心、平台,纵向贯通市、乡上下两级中心,建立信息事件归集受理、交办督办等流转闭环机制。三是完善乡级基础平台。推动各地乡镇(街道)中心积极承接原乡级综治办职能、人员,与为民服务中心联动融合,全面受理解决上级派单和基层社区、网格、居民等各方渠道反映的社会治理问题。目前全省明确为事业单位性质的市级中心11个、县级中心97个、乡级中心766个。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全国发展探路”要求为动力,紧紧围绕建设“社会环境更加平安、服务保障更加优质、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方式手段更加智能、基层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聚焦发展大局,创新工作举措,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苏,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全省长治久安,为江苏发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谢谢。

杨力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谢谢田书记的介绍。下面请扬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耀武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市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尤其是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

张耀武(扬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感谢大家对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树立“经济抓大项目、社会抓大治理”理念,努力以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有力推动了“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

突出表现在:“经济强”,全市GDP先后迈上5000亿元、6000亿元台阶,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由2012年的第49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35位,人均GDP突破13万元。“百姓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分别达4.72万元、2.48万元,比2015年增长43%、49%。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实现脱贫。“环境美”,全市关停拆除化工企业501家,长江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56.9%,沿江沿湖3974名渔民全部上岸。全市PM2.5平均浓度大幅下降,市区基本消灭黑臭水体,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国省下达任务,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社会文明程度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四连冠”,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顺利开馆,荣获“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两张世界级名片。特别是在社会治理方面,扬州获批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顺利通过“七五”普法考核验收,蝉联全国全省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市,江都区荣获全国政法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平安建设跻身全国一流。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

一、建设高水平平安扬州,擦亮善治底色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全方位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和促和谐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第十九届省运会、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等重特大安保维稳任务。重大风险清单管理制度在全省推广;群众合理诉求“只进一门”“只认一人”“最多访一次”做法得到省委娄勤俭书记肯定。去年各县(市、区)统一实行“Top5”积案攻坚挂包模式,由两个“一把手”在内的5名党政领导挂包化解辖区最复杂5件矛盾积案,直至案结事了。当年底,全市挂包案件化解率上升至80%。

治安形势平稳可控。扎实推进升级版技防城和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设,全面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创新开展平安旅游、平安医院等新型平安创建,持续加大“长江大保护”和大运河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全市刑事发案连续5年下降,连续7年116起现行命案全破,公众安全感连续十余年保持在95%以上,从2012年的95.57 %跃升至2020年的98.71%。

扫黑除恶成效显著。坚持“线索排摸、案件侦办、打伞破网、打财断血”一体推进,深入开展非法金融、房屋(征收)拆迁领域专项治理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全市共打掉涉黑性质组织13个,恶势力犯罪集团40个,重大涉黑案件“6•15”案一审顺利宣判。扫黑除恶整体成效得到中央扫黑督导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二、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扬州样本”,增强善治底气

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高效组织架构。聚焦“党政主责”,明确市、县、乡三级均由党委、政府两个“一把手”承担市域社会治理第一责任。市委书记、市长担任领导小组“双组长”, 实现以上率下、顶格推动。去年开始,扬州将上级市域社会治理工作要求科学分解为43个大项、171个子项任务,实行逐月调度、挂图作战,目前16名市四套班子领导、10个专项组、48个市级部门正以“一年建成体系、两年达到标准、三年验收合格”为目标,加速推进各项工作。

建设高位统筹、部门协同的现代化指挥体系。仅用一年时间,全面建成1个市级+9个县级+83个乡级指挥中心,形成市级统筹、县级统抓、乡级统办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级联动指挥体系。其中,市级中心统筹“大事”,负责研判决策、指挥调度、督查指导、智能建设、宣传教育和重大风险问题解决。县级中心统抓“难事”,负责汇聚分析各类渠道群众诉求和排查发现问题线索。去年各县级中心共牵头处置各类事件8000余件,成功预警重大风险隐患126起。乡级中心统办“琐事”,统筹乡镇所有部门使用一体化平台开展基层党建、公共服务、综合执法、网格管理工作,确保“进一扇门、解百家忧”。

打造横向覆盖、纵向贯通的智能管理平台。围绕扬州社会治理实际需要,开发建设涵盖5大基础数据库、10类主题库,归集各地、各部门190个应用系统的智能化指挥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科技,实现治理问题智能预警、实时决策、全域指挥。为提升指挥调度效能,指挥平台创新实施“信息采集—上报—研判—分流—处置—反馈—核查”的闭环运作,扩大了基层的“吹哨”音量,强化了责任部门的协同合力。平台建成以来,已调用分发数据6亿余次。

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筑牢善治底板

“大力度”改革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基层审批服务执法“三整合”改革,镇街职能机构整合为1个党政办+8个专业局,共赋予镇街186项行政审批服务权和567项行政处罚权。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实现综合网格党组织全覆盖,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达标。以社区为平台、网格为基础,在基层推行“一核(基层党组织)多元(社会组织)”服务体系,促进广大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

“大手笔”投入建强基层治理队伍。有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实施村书记待遇提标工程,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顺利完成。把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市县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畅通晋升渠道,建立荣誉体系。完善城乡社区工作者“基本工资+绩效收入+正常增长”薪酬机制,全市城乡社区工作者收入持续增长。

“大网铁”机制赋能基层治理网格。全市划分综合网格5280个,专属网格840个,配备5351名专职网格员、14744名兼职网格员,利用“大数据”分析,创新“智慧网格”运行,发挥网格员“铁脚板”优势,使信息采报、隐患摸排、矛盾化解、防范宣传等基础民生服务在网格内落地落细,工作经验在中央政法委创新交流会上向全国推广,宝应县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经验做法获吴政隆省长批示。

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丰富善治底蕴

保护更到位。深化政法领域改革,连续多年出台政法机关服务保障经济发展措施,近两年聚焦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形成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的政法机关法治保障制度矩阵。在平安建设中,加大“护企安商”力度,加强涉企产权平等保护,及时打击涉企经济犯罪案件,依法从严查处黑恶势力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行为,受到企业家广泛好评。

服务更便捷。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权力事项能放则放”“服务流程能优则优”“审批效率能快则快”,加快实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地通办”。公安“1号窗口”在全市遍地开花,“七位一体”诉讼服务中心、涉外法律服务中心等多个政法一站式服务平台高效运行,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好地方、事好办”的政务服务品牌不断擦亮。

执法更贴心。建立健全政法机关领导和干警挂钩联系企业机制,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定期组织企业“法律体检”。精准把握法律界限,严格规范涉及企业执法司法行为,审慎办理各类涉企案件。建立完善涉企轻微违法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免罚、轻罚制度,制定涉及18个监管领域,160项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清单,将柔性举措融入行政执法,助力企业守法经营、安心创业。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下一步,扬州将更加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以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扬州样本”为牵引,全面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努力把扬州这个“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也请各位媒体朋友能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关爱扬州,为扬州的发展摇旗呐喊,加油鼓劲,谢谢!

杨力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谢谢张书记的介绍。下面请泰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陈金观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市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尤其是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

陈金观(泰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

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首先,根据安排,我简要介绍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泰州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强富美高”新泰州建设目标,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经济总量五年连跨三个千亿级台阶,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12.7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居全国第21位。产业结构持续向高端迈进,突出打造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大先进制造业实现产值37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4.7%,成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城乡面貌持续改善,金融中心、周山河景观带等工程建成投用,体育公园建设加快推进,“一主两副”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等“六个过江通道”加速成型,宁盐、启扬、京沪等“四横两纵”高速公路网不断织密,站前路、永定路、东风路等“五纵五横”快速通道逐步闭环成网,动车组列车进京达沪。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7万元,三星级以上优质高中实现全覆盖,市人民医院新区医院、市中医院新院建成投用,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提前实现,高标准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泰州成功获评“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泰州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以及取得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市、示范市为目标,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泰州特点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加快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主要成效体现在:

一是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健全。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九大专项工作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平安建设协调机制持续完善,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功能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明显。疫情防控扎实有力,成为全省首个本地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和全省首批所辖市区均为低风险的设区市。社会稳定风险联合研判机制不断完善,“排风险、建清单、除隐患、保稳定”专项行动深入推进,非法集资风险逐年下降,敏感节点风险防控、敏感问题应对处置坚决有效。

三是社会治安环境质态持续提升。扫黑除恶全面完成三年为期目标任务,全市共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13个、恶势力犯罪团伙35个,破获九类涉恶案件2322起,抓获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4857名。雪亮技防工程通过省级评估,全市刑事案件、八类案件发案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最低水平,群众安全感指数始终保持全省前列,2020年为99.02%、位居全省第一。

四是市域智治能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大数据中心、县乡智能应用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大数据可视化实景指挥服务平台”向全省推广。创新实施社会治理“码”上行动,大力推行一码统防、一码统管、一码统办,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五是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全面建成市县乡村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创树形成“老娘舅”义务调解、平安义工、邻帮邻“互助户治”等特色品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重点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目标导向,推动站位布局一体化。一是党政主抓“一盘棋”。将市域社会治理列为改革创新的“重点工程”和党政主抓的“一把手工程”,列入“民生十大行动”强力推进。创新推出“党建+基层治理”模式,发挥镇街党委书记“领头雁”作用,以“书记项目”为抓手,整合力量、集中资源,选定102个治理难题,重点突破。二是系统谋划“一张图”。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批试点为抓手,在全省率先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系统设计、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是压实责任“一清单”。建立完善“1+1+2+N”考评体系(平安建设绩效管理办法,年度重点目标任务书,市区和部门两个考评细则,牵头单位制定的若干考评方案),全面实行部门、市(区)一张清单考核,考评结果计入年度综合绩效考核,最大限度用好考核杠杆,压实责任链条。

二、聚力风险防控,推动服务管理精准化。一是精准管控“零盲区”。全面推行二维码门牌管理,实现房屋管理“二维码”、城市部件“识别码”、服务管理“流程码”关联融通。关爱“事实孤儿”的做法上升为国家层面制度,“爱帮360”网格帮扶、前科劣迹人员“归途曙光”、农民工法律援助“百日维薪”等民生法治品牌,先后被《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报道。二是精准打击“零容忍”。以家安、路安、校安、业安、医安、食安“六安”创建为载体,建立区域性经常性专项性打击整治机制,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台全省首部设区市“无黑城市”创建指标体系,制定疑难案件会商、线索双向移送等41项工作机制,以制度集成推动扫黑除恶规范化、法治化、常态化。三是精准服务“零距离”。规范推进诉讼服务中心集约化建设,探索形成“12348”疑难复杂矛盾和信访积案化解模式,实现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目标。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全面推进“非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整合运用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律师等力量,2020年全市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8.3%,法院民商事案件起诉率同比下降15.4%。

三、聚积法治能量,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一是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检润民企”活动,制定出台保障和服务民营企业措施,加大企业合法权益保障力度。标准化建设市县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扎实推进乡镇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了服务一站式、话务一线通、网站一网通、微信一掌通。二是全面深化政法领域改革。建立院庭长挂钩监督指导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机制,审判机关院庭长实质化办案有关做法被最高法院宣传推介。严格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检察机关认罪认罚适用率持续保持全省前列。健全民事诉讼精准监督机制,法院已审结案件的采纳率、改判率均为100%。三是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开展“以案释法”进民企、法律援助惠民生等活动,大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进网格,顺利通过省“七五”普法考核验收,新创成一批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四、聚合力量资源,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一是指挥调度“一中心”。建成市、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组建综合执法局,完善镇街“一中心三平台”组织体制,推进村(社区)中心与党群服务站、社区警务室一体化建设,实现“一网统防、一网统管、一网统办”。二是基层治理“一网格”。积极探索“网格+”工作模式,全面部署应用“苏格通”平台,推动警格网格“双格联动”,网格化与110非警务、12345热线三网融合,全市6859个综治网格和822个警务网格实现无缝对接,1.8万名网格员、749名社区民警、1503名辅警进网入格。组建泰州网格学院,开展最美网格员评选,分层分批组织网格队伍轮训,探索城市专职网格员队伍建设。建立政法系统“机关干部沉一线,当好社区‘八大员’”长效机制,开展“三官一律”进网格活动,聚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三是社会力量“齐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开展网格公益项目创投活动,动员平安志愿者、乡贤名人、“社区智库”等力量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累计发动各类社会组织7200余个、平安志愿者25万人。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杨力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谢谢陈市长的介绍。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新闻机构名称和姓名,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一次提问机会,谢谢合作。

央广网记者:刚才介绍说,我省所有设区市全部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并形成了市域社会治理“一市一品”,能否介绍下具体情况?

田洪(省委政法委副书记):

我省13个设区市全部被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分2期:第1期(2020-2022年),有南京、苏州、南通、无锡、淮安、常州、扬州、徐州、泰州等9个设区市;第2期(2023-2025年),有连云港、盐城、镇江、宿迁市等4个设区市。

全省各地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一年建成体系、两年达到标准、三年验收合格的总目标,推行项目化管理、挂图式作战,推动第1期试点争当示范引领、第2期试点提前部署谋划,形成规模效应、共生效应、集群效应。各试点地区围绕市域社会治理主题、平安稳定主业,发挥优势、开拓创新,打造一批基础较好、优势突出的特色工作,形成市域社会治理“一市一品”的生动局面。一是聚焦创新治理体制。苏州市锚定“全周期管理”“市域一体化”理念,创新设立党建引领凝心、网格治理聚心、社会参与同心等“八心”工程。南通市建强“一个中心”、创新“一套云图”、织牢“一张网格”,推动政府部门主动担责、聚力履责、联动尽责。淮安市实施社会化推进、市场化运作、全民化参与“三化协同”工程,构筑淮安特色“共治同心圆”。扬州市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年”活动,以党委领导体制建设领航,建设“好地方”市域社会治理“扬州样本”。二是聚焦创新治理方式。南京市激活网格“红色基因”、凝聚网格“红色力量”,打造新街口商圈党建等红色治理品牌。无锡市将“智慧建设”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全领域、全过程,打造指挥中枢、防控体系、公共服务“三智”样本。常州市探索领导引导、减负增效、整合融合、实际实效自治新航道,开展平安城、阳光城、活力城、安心城、美德城“五城同创”。盐城市推动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和企业微信群互联互通,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事项扁平化、效率化。宿迁市推进“综治、城管、应急”三网融合,构建“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城、一端惠全城”治理格局。三是聚焦维护平安稳定。泰州市以党政领导挂钩服务重大项目、化解重点信访事项、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隐患为牵引,推动矛盾风险化解销号。徐州建立金融网点“网格驿站”,推动银行职工任金融网格员,着力防范排查金融风险隐患。连云港市探索“三级同步、四项机制、五大体系”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模式,实现诉前调解快速增长、法院立案大幅下降。镇江市积极探索全周期管理、全层级协同、全链条控制的“三全”治理模式,形成从源头到末梢的治理闭环。

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谢谢。

法治日报记者:公安机关是平安建设的主力军,请谈谈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公安机关在深化平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陈辉(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平安建设主力军作用,奋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苏,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是打击犯罪越来越精准。我们积极适应犯罪形势新变化,着力构建打击犯罪新机制,打破警种、层级和地域限制,合成作战、精准施策,全力侦破各类案件。我们以压倒性态势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一批涉黑组织、涉恶集团得到严惩,省公安厅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我们全省现行命案破案率稳居全国前列,最近几年保持全破,还侦破了29年前“南医大女生被杀”等一批命案积案,八类严重刑事案件破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7个百分点。我们向“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和新型网络犯罪发起凌厉攻势,侦破了全国最大的比特币网络传销案、首例利用区块链合约技术开设网络赌场案、首例新型药品犯罪案件,持续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专项行动,努力遏制此类犯罪高发势头。

二是防控体系越来越严密。我们大力推进智慧警务和“雪亮工程”建设,逐步建立起立体化、全覆盖、高智能的“大防控”格局。全省每天有4.5万警力、5300辆警车在街面巡逻,日夜守护着老百姓的安宁。我们始终把校园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全省所有城市、县城及乡镇重点学校“护学岗”实现全覆盖,每天1.4万余名警力护佑学生平安上下学。我们致力于本质安全,持续开展道路交通、群租房、危险物品等专项整治,全省交通事故起数、亡人数分别下降19.9%和19.7%。我们推进警格、网格深度融合,广泛开展“枫桥式派出所”创建,积极实施“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不断夯实平安稳定的基础。2012年以来,全省群众安全感从91.8%提升到98.74%,江苏成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

三是执法办案越来越规范。我们持之以恒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公安立法,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先后颁布实施,强制佩戴安全头盔后,我省电动自行车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2%。我们不断细化执法标准,先后制定实施3批47项现场执法标准,依法规范办理了昆山8.27反杀案,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我们在全省县级公安机关全面建成使用“一站式”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实现案件集中办理、警种合成作战、同步监督审核,减少了执法安全风险。我们建成全省统一的执法公示平台,案件公示率超过99%,案件谁在办、办到何程度、办案依据是什么,一目了然,让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平安江苏,热血铸就。从青奥会到国家公祭安保,从抗击极端天气到疫情防控,全省公安民警在一场场重大安保活动、一次次紧急救援任务中,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江苏公安英烈纪念墙上镌刻的英烈名字,已经达到580名,他们是平安江苏的忠诚卫士。近年来我们致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尚武的高素质过硬公安铁军,2020年江苏共有10个业务条线获全国公安比武竞赛第一名或一等奖。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平安江苏建设的新部署,以实施“六六战略”为重点,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实战特点的现代警务体系,奋力推动新时代江苏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更加有力地服务保障江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我苏网记者: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扬州通过深化基层改革、优化指挥体系、建设智能平台等创新举措,努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扬州样本”,各方面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肯定与扬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请介绍一下扬州在组织推进方面的工作情况?

张耀武(扬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好的,谢谢。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当前,扬州全市上下正自觉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好地方”建设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和现实必然要求,是党中央赋予我们扬州各级干部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始终以实现“好上加好、越来越好”的政治担当来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工作。体现在组织推进方面,可以用最高规格、最强阵容、最大力度等来形容。

一是“一把手”高度重视。“一把手”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前年底中央作出相关部署后,扬州市委书记、市长就第一时间组织赴外地学习考察,先后带队深入24个村(社区)调研摸底,在此基础上,主持起草了《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去年3月,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之际,市委市政府开年第一个大会就召开了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动员大会。会议规模为扬州历史上最大,市县乡村四级干部6000多人通过视频方式参会。如此高的重视程度,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震动”,为全市上下一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凝聚了广泛的共识。

二是组织领导有力。为做好工作,市里专门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13名四套班子领导为副组长,65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县、乡两级也分别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直接抓部署、直接抓落实的组织领导架构。三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维护稳定、法治保障、工作督查等10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由党政领导牵头,负责组织相关部委办局全面落实工作任务。此外,市县两级还成立了大规模实体化工作专班,仅市级就从各部门遴选25名优秀年轻干部全脱产2年进班工作。可以说,各地各相关部门的领导都被调动起来了,精干力量也被整合起来了。

三是工作推进有序。首先,市委市政府将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纳入“十四五”重点规划,专辟一章进行详细规划。其次,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问题,部署工作。主要领导还多次到指挥中心等处实地调研考察工作。第三,去年5月开始,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基层“三整合”改革现场观摩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场推进会、镇街(街道)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等三个全市性会议,树典型、推经验,引导各地、各部门在比学赶超中强化协同、汇聚合力。应该说,我们通过顶层设计、顶格推动、典型带动等方式,有效激活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四是责任落实到位。作为全国试点,我们明确了“一年建体系、两年达标准、三年验合格”总目标,并将中央和省里的工作要求分解为43个大项和171个子项的具体任务,细化落实到10个专项组、48个市级部门挂图作战。而这些目标任务,都被市委市政府列入全市党建和高质量发展考核,实施考核促动。同时,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纪委监委主动靠前一步,加强全过程、全链条的问责问效,坚决整肃懒政怠政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为严格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工作责任,提供了强大纪法支撑。

此外,我们还注重加强人才培养。市委市政府将市域社会治理纳入全市党校、行政学院课程教学体系,作为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每年市委组织部组织各单位后备干部参加为期3个月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题研究班,提升干部理论素质。同时,去年我们还从县级遴选73名干部、乡级遴选311名年轻干部下沉村社区兼任网格员,既增强干部的实践锻炼,又通过他们提升我们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感性认识。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江苏卫视记者: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会议提出“使高水平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请介绍一下近年来,我省依法治省工作和法治江苏建设取得的成就。

马太建(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近年来,我省法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系统谋划实施,确保法治建设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努力使高水平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实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目标、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统筹谋划部署,法治江苏建设迈上新台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始终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体制机制,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实施。召开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会议、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会议,将法治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扎实推进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法治江苏建设的顶层设计,出台《法治江苏建设规划(2021-2025年)》《江苏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新时代法治江苏建设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探索制定《法治江苏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江苏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江苏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试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江苏实践指标》,以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引领新发展阶段法治江苏建设。深化依法治省统筹机制建设,深入实施法治江苏建设监测评价,开展法律实施效果评估,推行依法行政实时动态监控,探索构建法治各环节互联互通机制、法治考核资源互享互用机制、法治要素互验互证机制。

二、围绕发展大局,提供优质立法保障。不断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要法规审议前解读、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报告、构建大数据辅助立法决策等制度机制,组建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为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打好基础。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立法规范》,组建成立行政立法审查委员会,建立重点领域立法项目储备库,打造“立法民意直通车”,健全完善高质量行政立法工作模式。围绕贯彻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委重要决策,稳步推进重点领域立法,不断完善适应新江苏建设要求的地方立法体系。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我省参与一体化发展的定位和路径,推动基层设施、区域市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在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上,及时修改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发展等相关条例,为创新创业营造优良环境。在打好三大攻坚战上,围绕脱贫攻坚、强化污染防治刚性约束、整治非法集资等重点领域,健全完善有关法规规章,为打赢三大攻坚战提供制度支撑。加强对设区市立法工作指导协调,认真做好设区市法规业务指导、合法性审查工作,深入实施设区市立法精品培育工程,帮助设区市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三、切实转变职能,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提速。稳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部署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补短板、强弱项”专项活动,大力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评选江苏省第四届“十大法治事件”“十大法治人物”。组织开展全省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司法督察和“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发展”专项督察及法治政府建设全面督察,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深化优化。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行政审批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建设,不断提升“不见面审批”品牌效应。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目前92.5%的审批事项可在网上办理,90%以上实现“一窗”分类综合受理,90.1%的政务服务事项入驻政务大厅。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出台《江苏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办法》,推进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管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初步建成“透明、规范、合法、公正”的执法权力运行体系。持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实现“省市县(区)”三级城市管理机构全覆盖,探索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五大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稳步推进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抓好政法领域改革顶层设计,出台《关于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方案》,为深化改革提供指引。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司法效能的实施意见》,对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出明确要求。稳步推进南京法治园区建设,成立南京海事法院,推动更多优质司法资源落户园区。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研究制定我省《关于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完善司法办案监督管理机制,健全违法办案责任追究和法官检察官惩戒制度,全面落实“谁办案、谁负责”。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出台办理认罪认罚刑事案件的指导意见,健全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大格局,建立“9+1”环境资源审判机制,加强民事案件繁简分流工作,开发全国首个线上多元调解平台—“江苏微解纷”,完善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对接机制。加强党对律师工作全面领导,推进律师事务所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建设,全省律师事务所增长至2153家,律师人数超3.5万名。启动实施促进涉外法律服务发展三年行动,率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16个“海外法务中心”。

五、夯实基层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提升法治宣传效果,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化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学习宣传民法典,组织1.3万余场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读本180万余份,超5000万人次参与“线上倡议接力”。深入开展“法润江苏”活动,实施宪法宣传载体升级、法治文化带建设引领、法治文化精品创作、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提升“四大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放大江苏法治文化品牌效应,成功创建42个第七批 “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大运河(江苏)法治文化长廊、周恩来纪念馆等4处阵地获评第三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推动基层依法治理,开展城乡基层“援法议事”活动,推动法治、德治、自治等制度治理模式互融互进。持续实施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助力乡村振兴。在群众中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全省培育9.9万名“法律明白人”。修订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办法和创建标准,命名1122个第十四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 171个村(社区)被命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构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率先建成省市县乡村(居)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为2万多个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开展常态化巡回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新华日报记者: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重点在社区。请问近年来我省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有何新举措?

蒋同进(省民政厅副厅长):

谢谢你的提问。就在不久前,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期间,再次深入基层社区,他来到西宁市文亭巷社区,了解基层治理情况,并与现场群众亲切交谈,总书记说,“我到地方考察,总要看看农村、城市社区,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一个社区要搞好,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把群众自治性的事情组织好。”近年来,江苏基层社区治理正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基层活力,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江苏获评全国街道和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数量居各省(区、市)第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法规政策不断完善。省人大常委会修订《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江苏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为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群众自治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省民政厅先后制定印发了村(居)民委员会选举规程、完善“三社联动”机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规划等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基层社会治理法规政策体系。

二是多元共治充满活力。积极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等党建模式,健全基层党组织引领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政社互动”“减负增效”改革,对进入社区的事务实行“清单化”管理,促进社区向“自治”和“服务”本位回归。社区台账和挂牌减幅保持在85%左右;创建评比、工作任务、组织机构、盖章等减幅均在75%以上。全省普遍建立城乡社区议事组织,议事协商活动朝着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小组自治”“邻里自治”“楼宇自治”“院落自治”等“微治理”实践广泛开展,基层群众自治不断深化。

三是服务水平整体跃升。“十三五”期间,省级财政每年投入1.05亿元专项资金,引导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超56亿元,新建、改(扩)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项目5276个,新增社区服务用房185.3万平方米,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其中85%以上的社区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积极推行“一门受理、一站服务、全科社工”模式,让老百姓“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所有事”。用市场化手段,借助社会力量,开展社区老弱病残幼等特殊群体生活保障服务,养老、托幼、家政等便民利民服务以及文体、学教、公益等关爱互助服务。全省15.3万个登记备案社区社会组织、7.93万名持证专业社工活跃在群众“家门口”,让社区服务更专业、更贴心。

四是改革创新亮点纷呈。全省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15家、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3家、全国街道和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2家、全国社区优秀工作法7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江苏还连续3届蝉联“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榜首。江阴市获评民政部“第一批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十大典型经验”。各地涌现出了南京市栖霞区“掌上云社区”、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四位一体”善治模式、常州市“社区天天乐”、盱眙县“睦邻议事坊”等一大批社区治理鲜活案例,基层创新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强、优、美、高”,精心擘画和努力打造具有江苏特色、彰显时代特征、令人向往的“美好和谐社区”现实模样。

一是着力治理能力更“强”。提升“政社互动”“减负增效”制度化水平,探索“能动式善治”升级版,完善“网格+网络”“线上+线下”的智慧治理模式,进一步激发基层自治生机活力。

二是推进社区组织更“优”。全面强化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推进社区“大党委”建设和区域化党建。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三是实现居民生活更“美”。加强便民惠民、为老为小、文体活动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促进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让人民群众在社区生活得更加美好。

四是促进参与水平更“高”。拓宽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放大“三社联动+”效应,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驻区单位及现代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共筑美好和谐的幸福家园。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记者:陈市长,从您刚刚介绍的情况中可以了解到,近年来,泰州的群众安全感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去年达到了99.02%、位居全省第一,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请您介绍一下,泰州在提升群众安全感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陈金观(泰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泰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建设示范区、法治建设先导区、社会治理样板区”目标定位,致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安全感城市,扎实推进平安泰州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是聚力化险为安。建立落实风险防控“四项机制”,积极开展党政领导“三个一”挂钩活动,健全市县乡“三级联挂”机制,拔钉子、啃骨头、解难题;大力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群租房整治群众满意度达97.6%,列全市十大民生项目之首;持续深化反邪教斗争,全省率先实现“去存量”清零目标;深入开展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治理,P2P网贷机构全面退出线上业务;不断加强反恐防范宣传,“石榴籽工作室”典型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近年来,泰州未发生重大有影响的敏感案(事)件。二是聚力以打促安。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深化“六安”行动,大力推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领域、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全市刑事案件持续呈现发案下降、破案上升趋势,八类案件破案率保持在95%以上,现行命案连续11年全破,2020年现行命案发案全省最少,达到泰州历史最低。三是聚力科技创安。扎实推进雪亮技防工程和平安智慧小区、街区建设,广泛布建视频监控、人脸识别、车辆抓拍、电子围栏等科技装备,初步实现了“人车留影、车过留痕”,“两抢一盗”案件从2012年的1.9万起,下降到2020年的1.08万起,下降了43.2%,社会治安持续向稳向好。

杨力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以及各位领导的精彩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省有关部门或相关设区市联系,会后进行单独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系列最后一场发布会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标签:

责任编辑: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