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枫桥古桥、铁铃关的东南面,江村桥的正东面,就是千年古刹寒山寺了。那是许多外来游客来苏后的必去之地。
寒山寺并不大,占地面积也就1.3万平方米,还不到20亩。现在何山桥东北侧安放巨型诗碑、建造108吨大钟钟楼的地块,其实是寺庙方租来的。
正如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对寒山寺来说则是,地不在大,有诗则名。
跟枫桥一样,吟咏寒山寺的诗也多得难以计数。不过,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就已经让寒山寺蜚声海内外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如今就是三五岁的孩子,也往往能熟练地背出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始建于梁朝天监年间(502—519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627—649年)高僧寒山在此住院,故易名寒山寺。
寒山有个师弟叫拾得,后来去日本传教,因此日本有拾得寺。
关于寒山和拾得,民间故事颇多。其中一个说,寒山和拾得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后来拾得为了成全寒山,就去告别那位姑娘。两人的对话正好被寒山听到,于是寒山主动离开,出家做和尚去了。后来拾得历经千辛万苦找到寒山,也皈依了佛门。
正因为寒山、拾得两人情深义重、和和美美,所以清代雍正皇帝敕封他俩为和圣、合圣,我国民间则称他们为“和合二仙”,相传他们还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秦砖汉瓦虽坚,却难敌千年风霜和灾祸。历史上,寒山寺曾多次被毁,但在“和”这种神奇力量的驱动下,这座寺院很快又重现在世人面前。现存的寺庙,是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江苏巡抚陈夔龙稍加修复的基础上重新发展起来的。寺中最惹眼的法宝,是《枫桥夜泊》诗碑和古钟。
寒山寺《枫桥夜泊》诗碑始见于北宋,那是宰相、著名文学家王珪(1019—1085)的手迹,后来下落不明。于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重书刻石,不料明末寺中发生火灾,经不起火烧的青石碑就此伤痕累累。如今,文徵明这块诗碑还嵌在寒山寺墙壁里,但能看清的字已经寥寥无几。
清光绪三十二年,著名经学家俞樾又补书《枫桥夜泊》诗重新刻石。千年古寺、张继绝唱、俞樾名书,可谓三美合璧,相得益彰。
围绕俞樾的诗碑还有故事。说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想把这碑抢去,我国的爱国志士为了保护这块碑,不惜冒充刻碑大师钱荣初在寒山寺前自杀,并放风,谁镌刻、亵渎《枫桥夜泊》诗碑就会遭报应,最终让觊觎《枫桥夜泊》诗碑的日寇不得不放弃了贪念。
对于欣赏《枫桥夜泊》诗碑,应该把爱好和平的广大日本人民与日本一小撮军国主义者分开。基于这样的认识,1979年寒山寺一恢复除夕敲钟活动,就欢迎日本友人结伴前来听钟。如今,新年听钟活动已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盛会,寒山寺也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苏州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寺庙往往和宝塔联系在一起,但寒山寺的宝塔早已无存。此外,古寺面积狭小,难以更好展现寒山寺钟声诗韵的影响力。针对这些不足,最近20多年,寒山寺连续写下大手笔:
重建的普明宝塔于1995年12月竣工,成为寒山古寺的又一标志性建筑。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四方五层,总高42.2米。
2007年3月,寒山寺启动大钟、大碑工程。吊装大钟、大碑动用了好几辆大型吊车。钟、碑都太大了,吊装过程看得人惊心动魄。
2008年12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经过一个多月的“考验”,确认刻有张继《枫桥夜泊》诗的寒山寺大碑总高15.85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诗碑;而刻有七万多字佛经的寒山寺大钟重108吨,高8.608米,最大直径5.242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佛钟。苏州由此一下添了两个“世界纪录”。
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寒山寺因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然也会面临新的挑战。相信在寺院管理层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爱支持下,寒山寺一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