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jpg
《采茶》周明生  摄于镇江茶博园_副本.jpg
2019年4月19日,几位爱好紫砂艺术的外国友人在位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紫砂艺术家家中,赏玩紫砂壶。朱智辉_副本.jpg
P111 苏扇_副本.jpg
《无尘仓储》陈卫东,摄于江苏南钢无尘储煤场。13775584488_副本.jpg
3_副本.jpg
聚力打造全球产业创新策源地
来源:新华日报   2025-02-12 09:47:00

□ 本报记者 张宣 蔡姝雯

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做出专题部署。而在我省各地举行的“新春第一会”,“科技创新”也是重要关键词:徐州在会上对省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揭牌;南通关注科创人才引领;盐城聚焦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扬州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近日,科技周刊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徐州

关键词:江苏省实验室揭牌

在江苏徐州市区卧牛山地下100多米处,坐落着全球深地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地下实验室——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简称“云龙湖实验室”)。2月5日,在徐州“干字当头、狠抓落实”新春动员会观摩现场,“云龙湖实验室”江苏省实验室正式揭牌。云龙湖实验室是江苏省批复建设的第四家省实验室,是徐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加快徐州科创圈建设和打造区域科创中心的关键里程碑。

2023年9月,科技周刊记者曾探访即将竣工的云龙湖实验室。这座实验室拥有世界体量最大的地下实验空间,从人防洞变身科学实验平台,1期工程包含深地装备、数字深地、深地开发和深地环生4个综合科研平台及7个子实验平台,未来将满足我国深地能源资源高效开采和深地空间安全开发利用重大需求。

近期,云龙湖实验室积极拓展“社交圈”,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开展紧密研发合作,与中国铁建、中煤集团等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借助期刊《深地科学》影响力招才纳贤,实验室研究项目及时对标国际前沿热点,让科学研究走在前列,为徐州乃至全省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劲支撑。

南通

关键词:吹响科创人才集结号

2月5日,南通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大会,将实施科创人才引领等“十大行动”。今年年初,南通就吹响了科创人才的集结号。在1月13日开幕的南通市两会上提出,2025年要加快引育科创人才。计划2025年,新增入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人才不少于15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9000人。

引育科创人才,南通顺势而为。去年11月8日,南通成立南通市人才学会科创人才专业委员会,围绕招才引智,为南通导入更多高端专业人才和科创项目,助力培育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等科技人才队伍。而在南通市通州区,通过发布2亿元人民币规模的“科创人才基金”,投资初创期及成长期科技创新企业,投向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规模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基金规模的60%,通过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通州区还正式发布了“人才创业保”,为南通地区创业创新经营主体提供1年期、低息(利率低至3.85%)且单户不超过300万元的个人经营性贷款。

盐城

关键词: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月5日,盐城召开“新春第一会”指出,今年聚焦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盐城将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4年,盐城市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耕产业赛道、聚焦企业培育、重抓生态优化,创新主体加速涌现。在位于盐城的江苏聚泰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各类智能化生产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订单。公司总经理赵圣铭介绍,2025年,公司的裸眼3D项目已正式交付腾讯使用,电控防窥屏目前也已送样至华为笔记本事业部与吉利汽车研发部,预计2025年6月份将实现全线量产交付。

2025年,盐城吹响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号角,印发了《盐城市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了时间表、任务轴和路线图:到2027年盐城全市创新驱动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技与产业创新实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跻身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前10强;新增瞪羚企业200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3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获批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以上、省级创新平台15家;建成国家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达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活动全覆盖,高企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500亿元。

扬州

关键词:建设产业科创名城

2月5日,扬州召开作风建设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大会,提出以更大力度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开年就是开工,首战当作决战!”2024年以来,扬州市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更大力度建设产业科创名城。从首批市级科创载体的认定到市域科创中心的建设,从专业机构的引进到扬州科技商学院的成立,扬州的科技创新事业如火如荼,令人目不暇接。

2025年第一周,总投资50亿元的骏驰通高端柔性新材料等一批项目陆续开工,掀起新一年项目建设热潮。无论是三笑集团,还是扬州泰利特种装备有限公司,走进他们的生产车间,都能看到一排排智能机器人手臂不断挥舞转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这里体现。截至目前,扬州招引科技型企业1027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3252家、有效高企达2516家。2025年,扬州力争完成新招引科技型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3000家和3500家,促成产学研合作6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20亿元。

连云港

关键词: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2月6日,连云港召开全市招商引资暨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将依托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创新载体,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培育壮大。

近年来,连云港海洋产业持续发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连云港)是我国化石能源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将填补我国高参数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空白。目前,该装置正进入到调试阶段,2025年有望全面建成,将为连云港石化基地等临港产业发展提供能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成为全省首家获得省科技厅每年单列专项支持的重大创新平台,去年8月,科技周刊记者探访停在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海试基地的全球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解析“移动海上实验室”到底有多“能”。此外,连云港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传统行业也正逐渐转型,海工等各类新兴装备产业快速崛起。连云港将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向新而行,向绿发展,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镇江

关键词:产业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强市

2月6日,镇江市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暨创新引领产业强市大会召开。今年镇江“新春第一会”增加“全面深化改革攻坚”主题,提出要在产业科技创新等6个方面强化改革攻坚,进一步走好产业强市之路。

5年来,镇江锚定产业强市,创新发展实现新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70.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列全省第3位,连续4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40位左右。

2016年,被镇江的科技人才政策吸引,慧创医疗汪待发教授只身一人背着双肩包到镇江创业,经过与这座城市9年的“携手长跑”,慧创医疗已经成长为光学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目前在细分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0%。2024年底,慧创医疗获国家发改委脑机接口重大专项立项,成为江苏省唯一获得立项的企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镇江工业基础较好、区位优越,让创新成果为产业强基,创新平台为产业蓄势,创新人才为产业赋能,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凝心聚力谱写“镇江很有前途”新篇章。

泰州

关键词:科技对接上海

2月5日,泰州市召开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工作推进会。会上提出全面融入上海,从产业、科技、教育等各方面主动对接,更好地接轨上海、服务上海。

去年上半年,上海大都市圈总体规划启动编制,由“1+8”扩容为“1+13”,新增泰州等5市。在泰州,接轨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热词。就在泰州“新春第一会”的前两天,总投资50亿元的易行时代新能源摩托车制造及总部项目宣布开工建设。这一项目由上海易行时代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投产达效后,预计可形成年开票销售80亿元。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作为复旦大学首批设立的地方研究院,发展十几年来,已经建成20万人的泰州队列,保存超过300万份生物样本和3PB的数据资源。泰州队列已成为国家战略性科技支撑平台,为中国在国际大型队列领域赢得重要话语权。

除了生物医药,泰州在海工船舶产业领域也将更追求质的提升,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708所等对接联系,争取国家级、省级船舶海工专业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等布局。

我省科技领域将发起六个行动

围绕“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提出了“六个更大力度”,其中第一个便是“更大力度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要求瞄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建好基础科学中心,用好各类科研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努力在重点产业领域成为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省科技领域将加强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略科技力量聚合”“高新园区新质转型引领”“‘1820’基础研究策源”“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开放协同创新赋能”等六大行动,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突破和提升。

其中,多项行动对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进行了谋划。比如,在战略科技力量聚合行动中,明确将强化国家和省实验室建设、推进全国和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平台矩阵,不断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在“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中,明确要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建好基础科学中心,对标国际领先,推动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能级跃升,通过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原创突破,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夯实科学底座。

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中,强调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引导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推动更多研发任务由企业提出,同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或重大创新平台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攻坚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

标签:实验室;产业;科技创新

责任编辑:王晶枫